返回顶部
AD
首页 > 药食同源 > 正文

“药食两用”品种本草源流

[2025-04-14 23:09:39]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食物和药物同样具有偏性,具有四气五味,具有食养和治疗作用,但并不是说两者没有界限,对来自天然的药物和食品的区分,古人的认识也是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安全性是古人探寻食物的
id_6广告位-680*90

 食物和药物同样具有偏性,具有四气五味,具有食养和治疗作用,但并不是说两者没有界限,对来自天然的药物和食品的区分,古人的认识也是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安全性是古人探寻食物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特性。“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古人判断食物的一个标准:安全性。《神农本草经》中毒性的有无和大小是判断三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所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说明上品药物包含着食物的内容,无毒且具有补益的作用,可以久服、多服。中品和下品药物则包含着毒的内容,《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而中医传统所云“是药三分毒”说明了毒和药的联系。以“毒”做为药食界限的标准,说明了古人认为食物必须安全无毒。
 
古人对食药区分的第二个认识基于药食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不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药和毒一样主要用于治病,而食物则用于补精气。《千金要方》记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明确了食物用于提供营养,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病。
 
古人对食药区分的第三点认识则基于对其性味强弱和厚薄不同。《千金要方》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强调了药物性味猛烈,食物性味平缓。这种性质的差异也体现了古人认为食物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和药物不同,药物性质强烈,而食物平和,常具有补益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养”和“治未病”方面。如《千金要方》认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强调了“食养”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保健的思想。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而首要原则是安全性。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食物则须安全并提供人体的营养。由于两者的模糊界限,一些食品又具有治疗作用,这类体现在“药食两用”物品上,大多性味平缓,常用于食疗方面。
id_7广告位-680*90
id_8广告位-680*15
查看更多:
id_4广告位-300*250

为您推荐

    id_5广告位-300*250